评价洋务运动的利与弊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4-12-12 02:27:57 人看过

洋务运动是19世纪六十、七十年代兴起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。其积极意义: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,培养了科技人才;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;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;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。

弊端:只学习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制度,未能达到“自强”“求富”的目的。

我觉得引用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或者“种豆得瓜”这两句话来帮助理解,一分为二来看待洋务运动。

洋务运动作为晚清的一场重大社会变革,身上带着非常鲜明的标签,即“守旧与创新”。正如陈旭麓在《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》中谈到的:“洋务运动,就其主观动机而言,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,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。”作为封建地主阶级自发的一场自救运动,洋务运动的守旧表现在于它的一系列口号、措施(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,自强求富的口号,创办军事工业、民用工业等等)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,而这些努力,按照中学历史教材的观点: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(威海卫战役中,北洋舰队全军覆没),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。

也就是说,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步到19世纪90年代这段时间所做的努力,最终没能实现富国强兵从而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一主观目的,这便是前面所说的“有心栽花花不开”。洋务运动的失败更多的是从清王朝自身来考虑的,虽然失败了,但是它在开展过程中却客观的、意外的、间接的对整个中国社会起到了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,亦即“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”这一高度评价的结论。大致分几个角度举例如下:

1.经济上,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(前期)、民用工业(后期),引进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(即机器大生产)和科技人才,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(注意: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,它是由财政拨款,归国家所有的,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的带有封建性质的近代工业),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。

2.思想上,中体西用(中学为体、西学为用)的指导思想,虽然在坚持中国旧有的政治、文化制度上带有保守消极的一面,但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,这是与世界接轨的进步表现。

3.教育上,设立新式学堂(如:京师同文馆、福州船政学堂等),培养翻译、科技、军事方面的人才,还派遣留学生,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。

4.军事上,创建近代海军(福建船政学堂是“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”)。

5.外交上,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,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,促进外交近代化。这一点深得我的欣赏,因为沉湎于“天朝上国”迷梦的大清帝国,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,不再是趾高气昂而逐渐放低姿态,学会了运用国际惯例和外交准则来和西方列强打交道。这其实也是中国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转型的一个缩影,因为契约精神蕴含其中,国与国之间的国家信用得到一定的体现。当然,中国一直在进步,但真正实现法治的道路任重而道远,我们仍在努力中。
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。联系邮箱:chuangshanghai#qq.com(把#换成@)

本文标签

如何评价洋务运动
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。

联系邮箱:chuangshanghai#qq.com(把#换成@)

Copyright © 转乾企业管理-百问网 版权所有

黔ICP备2023009682号